父母必學55句正向溫暖的親子對話
指責無效,激勵才是讓孩子願意守規矩的訣竅!
1.孩子做事老是慢半拍,這時你不該說:『動作快一點』
為孩子帶來正面與溫暖的話,你該說:「要不要跟媽媽比賽啊!」
2.雖然不想在餐桌上發脾氣,但總是受不了孩子在餐做上的樣子?這時你不該說:『動作快一點』
為孩子帶來正面與溫暖的話,你該說:「我們一起慢慢吃吧。」
3.希望孩子在吃點心和玩樂之前,先做好『該做的事』,這時你不該說:『不行!你先去.......!』
為孩子帶來正面與溫暖的話,你該說:「好啊!不過你要先做好該做的事喔!」
4.孩子老是在該安靜的地方吵鬧,這時你不該說:『不行!你先去.......!』
為孩子帶來正面與溫暖的話,你該說:「我們約定好的,在這邊要怎麼樣呢?」「在這裡要保持安靜!」
5.覺得孩子任性又自我的個性,是B型的關係嗎?這時你不該說:『因為你是B型所以才比較自我...』
你該說:「血型不一定影響個性。」
6.孩子很挑食,對食物好惡分明,不該說『不可以挑食,要多吃青菜!』
你要說:「今天的紅羅超好吃!」
7.可能本身缺乏耐性,或許是太心急,希望他趕快學會,總是不小心就會罵出口,不知道孩子是否能理解我的喜法?會不會在他心中造成陰影呢?
不該說:白痴!笨蛋!神經病!
而是試著改變自己的口頭禪,不如改說:你這孩子真可愛!你真有趣!真是太好了!最喜歡你了!
8.孩子散亂的房間實在讓人看不不過去!玩具亂丟、脫下來的衣服也不整理、折好的衣服沒還放進衣櫃前就被亂了...
這時不該說:『把東西收好!』
你要說:「你花幾分鐘可以整理好房間呀?」『好厲害!整理得這麼乾淨!』「動作真快,太棒了!」
9.只要孩子一哭,我就忍不住答應他了!明明出門前跟孩子說好:今天不可以買東西喔!但是他看到果汁就吵著要喝,不答應就哭鬧個沒完,結果最後還是買給阿了!這樣妥協是不是不太好呢?
如果跟孩子約好今天不買東西,就必須遵守約定,如果大人輸給只圖方便的誘惑,動搖了守約定的原則,就無法培養孩子堅定的忍耐心態,以及控制自己慾望的能力,
所以不該對孩子說:「只有今天比較特別喔!」就破壞原則
但你可以彈性說:「我們不是約好了嗎?今天先忍耐一下,明天買蛋糕給你當點心好不好?」
每天嘮叨那麼多,還是一點效果都沒有,真讓然身心俱疲,撈叨到我都覺得累了!
不建議爸媽用『認真一點』『聽話』等說法來提醒孩子,建議把指令拆成動作一件事一件事好好的教,
孩子大多也都希望自己能回應爸媽的期待,雖然想「認真」又「聽話」,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.因為這類型的指示,會因為狀況不同,而讓孩子產生不同的解讀。舉例來說,在電車裡的「聽話」,是指安靜坐著:跟小朋友一起在公園玩要「聽話」,是指要注意安全、跟朋友和平相處:吃飯時的「聽話」,是要拿好筷子,保持用餐禮儀等。
對大人來說,自然可以分辨『認真」.「聽話」「乖」,在不同場合代表的意義,但對於還在學習待人處事的孩子來說,很難區分不同狀況並判斷自己應該採取什麼行動,他可能會在心裡猶豫著:「現在媽媽說「要聽話』,意思是要我乖乖安靜嗎?」所以,希望孩子「聽話」,爸爸媽媽給予的指示也要具體。例如:「在電車裡,要安靜坐在位子上喔」、「去公園玩,要跟朋友好好相處」、「吃飯時要細嚼慢嚥」等這些代替「乖」、「聽話」的具體內容。這樣一來,孩子也才容易理解做事的標準。
給孩子獨立思考的機會
不過,孩子如果能獨立判斷在什麼場合該做什麼事,當爸媽的應該會感到更欣慰。懂得觀察周遭狀況,採取不同行動,才能培養出良好的社交能力。為了培養孩子這樣的能力,可以試著在外詢問孩子:「你覺得,在這邊應該怎麼做比較好呢?」如果他可以有條理地依不同狀況回答:在圖書館裡要保持安靜」,或是「在電車裡要乖乖坐在位子上。」應就不用太擔心孩子對社會的適應力了。
但是即使孩子回答:「不知道。」當爸媽的也不需要太擔心。今後應該做的,是鼓勵他多觀察周遭的人與環境,並給子他這樣思考與表達的機會。
換個說法試試看!
「這邊要保持安靜喔。」你覺,在這邊應該怎做比較好呢?」
這樣教,孩子會討厭學習!讓孩子成績進步的訣竅
- 擔心他跟不上學校的課業,不該說:『你就是學不會!』而是說:「你會數到十了耶,真棒!」
- 當孩子把時間都花在看漫畫上,不該說:『不要一直看慢話!』而是說:「那本漫畫,也借媽媽看一下。」
- 擔心孩子沈浸在幻想的世界中,例如孩子說:真想吃看看雲是什麼味道,如果是上小學的孩子說出這種話,難免會讓人擔憂,想像力是人際關西的基礎,我們不該嘲笑他說:『在說什麼夢話啊!』而要說:「這樣啊,聽起來好像很棒!」「這樣呀,然後呢?」
- 當你的孩子是個鐵道迷、飛機迷、不該煩躁的對他說:『你真的是玩不膩!」
「能沉浸在自己喜歡的事物中,盡情享受。這種熱衷於某種事物的體驗,正是具備『自主性』的必要元素。」由於「自主性」是具備獨立性格,塑造個人價值觀的要素。雖然自主性太強烈,個性容易「任性」及「自我」,不過要是能充分了解自己的喜好,也許孩子就能找到未來的目標
建議可以換個說法:「你真的好了解喔!」「你好像電車達人呢!」 - 孩子不在乎課業成績令人擔憂,不該說:「還有空玩?快去讀書!」而要說:「接下來,我們一起用功喔!」
- 孩子總是熱心想幫忙,卻讓我很困擾?不該說:『你還沒辦法拉!」而要說:「你想幫媽媽的忙嗎?」「謝謝你,幫了我很大的忙喔!」
- 想培養孩子的企圖心,不要說:『只要努力,一定做得到!』而要說:『你很努力,其實媽媽都知道。』「堅持了這麼久,真厲害-」
- 孩子做事總是不得要領,笨手笨腳!
但要知道孩子做事的靈活度也有發育期,請記得多給孩子練習的機會,不該對他說:『你真的很笨手笨腳ㄟ!』而是說:『你做得很好喔!』「這邊就讓爸爸媽媽幫你吧!」 - 面對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,有時候會沒耐性就丟出一句:『你很無聊ㄟ!問題很多ㄟ』如果沒有多餘時間陪孩子,至少不要打擊他單純的好奇心與求知慾,可以換個說法試試看!你可以說:『這個問提很有趣呢!』『你覺得,怎麼樣才能找到答案呢?』或是「我也不知道耶,我們一起查查看好不好?」
- 難得想說故事給他聽,不該說:媽媽要說故事了!安靜點!而要說:「我們一起進入故事的世界吧。」
- 孩子都不談在學校發生的事,到底該怎麼讓他開口說話呢?
滿懷期待與不安的父母心
第一次接觸團體生活,除了孩子,當父母的,內心想必也是忐忑不安。不過,請不要因為太過擔心,而一直追問孩子在學校的細節.因為剛接觸新環境的他,心中難免有恐懼和不適應。在爸媽連珠般地追間下,只會更加深他內心的不安。
誘導式問法,提升孩子自信心
如果要舉例形容,我們可以說,人說出的話就光線ㄧ樣。
請想像有個人在舞台上,只要燈打在表演者的正面,台下的人就能清楚看見他的姿態與神情。
但是,同樣的燈若是從後方往前打,觀眾就只能看見表演者的剪影,
依照打燈方式的不同,創造出變化多端的舞效果。
人的話語也有類似能力。爸爸媽媽如果問孩子:「在學校有沒有被小朋友欺負」孩子心裡自然就會產生一盞名為「欺負」的探照燈,在跟朋友互動時,不時懷疑:『難道這就叫「被欺負』嗎?」而如果問孩子,「今天在學校,有沒有
麼不好的事?」他就會開始回想負面感受,陷入沮喪的情緒中。相反地,如果以正面的方式問孩子:「今天在學校有發生什麼好事嗎?」他比較容易回想覺得高興或新奇的事物,因此能夠保持好心情,對學校生活滿懷信心。既然要問,爸爸媽媽就盡量採取正面的問法吧。
團體生活只要一開始能順利融入,之後就會漸入佳境。因此也可以在孩子入學前,先灌輸他正向、積極的想法,例如:「學校的老師人都很好喔」、「可以跟很多小朋友一起玩」、「好期待喔」等,以增加他對環境的信心。
所以我們不該問:今天有沒有人欺負你,可以換個說法試試看!「今天開心嗎?今天過得怎麼樣啊?」「今天在學校有發生什麼好事嗎?」
怎麼教都教不會!如何教出善解人意的孩子
總是看到孩子的缺點,有時候會忍不住當著他的面嘆氣說:真是個沒用的孩子!
負面言詞,一語成纖
如果一個人相信「我天生就什麼事都做不好。」那他人生註定終將失敗。當然,沒有人天生就一點用處也沒有。但是我想每個人都曾有過「覺得自己很沒用」的時期。心中的負面思維,會成為人通往成功的阻礙。
當失敗碰壁時,如果還遭到別人批評,相信誰都會感到十分消沉。
只有一次可能還好,但是如果每次失敗,孩子都會聽到父母數落他:「你真的很沒用耶。」我看你做幾次都樣吧?」他就在不知不覺間,對自己產生心理暗示,認為父母說的都是真的。最壞的結果,孩子會斷定「自己做什麼都無法成功」。這樣一來,就真的成了父母口中「沒用的人」了。
被詛咒的孩子
因為自己很沒用,失敗也是理所當然的。」這種對自己的心理暗示就像是一種祖咒。被施展這種詛咒的孩子,容易在挑戰新事物之前就先放棄,並且嫉妒別人的成功,對世事也漠不關心。
做父母的,面對這樣的孩子,總會要求他們「當個乖小孩」,但這對孩子來說,無疑是種矛盾的要求。因為認為自己很「沒用」的孩子,在想成為父母心目中「乖小孩」的同時,又會在心中的某個角落有所遲疑:「我這麼沒用,怎麼
可能達到爸爸媽媽的期望?」這就是孩子對自己產生的心理暗示。也正因為如此,不管付出多少努力,也很難達成父母的要求。而爸媽見狀,又再度以「你真的很沒用」等這類話來打擊他。於是,孩子就對此更加深信不疑,最終難以脫離這樣的惡性循環。
培養孩子的自我肯定感
覺得自己沒用的想法,是對於自我的否定感,這跟「謙虛」是不一樣的。人要有充足的自信,才能養成謙的美德。要培養出這樣的孩子,「自我肯定」的感受自然十分重要。自我肯定感,就是認同自己行為的一種感受。假如缺乏這樣的認知,就會不懂得珍惜自己,會認為自己是個沒用、沒有存在價值的人,連活著都會感到絕望。
爸媽自相矛盾的教育心態
身為父母的我們,自然會對孩子投以各種期許。從「希望能平安生下他」,到「希望他半夜不要哭醒」、「希望他能趕快適應幼稚園環境」、「能夠跟朋友好好相處」等。爸媽的内心,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,是不是也不時交錯著矛盾的想法呢?
覺得孩子「不做到這樣就不行」,過了一陣子又變成「只保持現況也不行」有時甚至悲觀地覺得:「這孩子真沒用。」父母親在這種狀態下,如果直接對孩子說出心裡的話,等於是突然對孩子提出不合乎現狀的要求,也將直接刺傷孩子幼小的心靈。
而且,說出這種負面的話,也會對父母本身造成傷害及壓力。想到自己生出與教出這麼沒用的孩子,等於是否定了自己的成就與存在價值,對親子雙方都會造成心理上的惡性循環。
該該責的不是孩子,而是他做的事
常把「真是沒用」、「壞孩子」之類的話掛在嘴邊,不只否定了孩子,也會打擊到父母本身的自信,是父母親絕對不該說出口的話。如果哪天不小心脫口而出了,也最好馬上跟孩子道歉,或是澄清:「爸爸媽媽並不是真的這樣想。」責備孩子時,為了不傷及他的自我肯定戚,責備的必須是「他做的事」,而不是孩子本身.例如:「我當然很喜歡你啊,可是這件事不可以這樣做,」 如果孩子本身獲得認同,了解爸媽是對事不對人,他就會願意認真聽話了。
換個說法試試看!
「我當然很喜歡你啊,可是這件事不可以遺樣做,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