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最近在讀一本書,什麼樣的禮物可以拯救你的人生?這本書裡面有一段話是這樣寫的

「我們很難改掉,凡事做到滿分的習慣。」

作者是一個國外的心理學家,他敘述在設法幫助病患人心自己早年養成的模式時,她常常會問病患:「有沒有什麼事你做過頭了?」

人往往會用食物、糖、酒精、購物、賭博、性愛等物質與行為來治療自己所受的傷,就連正向的事都有可能會做過頭,像是對工作、運動或節食上癮。

但當我們渴望的是關注、情感與認同,或是希望得到小時候沒有得到的東西,那麼無論用什麼來填補那份需求都是不夠的。

就像是去五金行想買香蕉,就是你找錯填補空虛的地方了,因為你要的東西不在那裡。

然而,許多人還是一直跑錯地方。

有時候我們對「需要」上癮。有時候我們對「被需要」上癮。

自珍自重好事。練習愛自己和照顧自己也是好事。

有個故事是這樣的:有一對夫妻在孩子還小的時候,就約好給彼此「單飛之夜」,讓對方獨自離開家裡。

老公答應在媽媽的單飛之夜,當天在家陪小孩,反之亦然。某個星期有一位知名的經濟學家從倫敦來美國訪問,爸爸很想去聽他演講,但日期剛好是媽媽的單飛之夜。

這天媽媽已經買好票要跟朋友去看戲,而爸爸已經承諾要在家陪孩子們。當他告訴妻子說他來不及找保母時,太太大可打電話給朋友改約別的時間,並聯絡戲院幫他們換成其他時間的票。

因為我們總能選擇有彈性的做出應對方法,但問題是很多人都會出於習慣,急著調整自己去配合對方,為別人的問題負起太多責任。

所以是我們訓練別人不靠自己,而來依賴我們,也為自己鋪了一條哀怨之路。

但這位太太只親了老公的臉頰一下,並跟他說:「天哪親愛的!聽起來你去也不是,不去也不是,希望你能想出兩全其美的辦法。」

最後太太一樣如期跟朋友去看戲,而爸爸帶著兩個孩子一起去聽演講,孩子們甚至穿著睡衣在觀眾席的椅子下玩得很開心。

人活著,有時需要順著別人的意思。有時候一他人的需求為優先、改變我們的計劃是正確的做法.何況我們當然想盡力支持自己心愛的人、滿足他們的要求與渴望、彼此協調、互相依賴。

但如果我們長期處於犧牲狀態.讓自己成為壯烈犧牲的烈士、或是害自己滿腹委屈,那就不是愛了。

還是對別人慷慨也對自己慷慨;同理別人也同理自己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HIEN.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